第793章 国号
“顾先生放心的忙去吧,你和你们墨家的想法我都知道了,到时候定不会辜负你等。”李悠没有评价他的劝进表,命人将其手下后安慰道,随后顾将子喜滋滋的离去了,等消息传开,京城顿时炸开了锅,上到宰辅之臣、下到微末小官,各式各样的劝进表如同雪片一样向李悠这边飞来。
王机、姚广孝等人本来还打算先发动手下的小官上表,然后自己再跟进,但是现在一看身份不下于他们的顾将子竟然不按套路出牌先下手了,于是再也顾不得原来的计划,纷纷争先恐后的将自己的劝进表递了上去。
钱骅、罗世绩、郑飞黄、江随云等人的使者在京中等候多时终于等到了期盼已久的消息,也连忙将自家上官的劝进表送入朝堂;就连那些对李悠腹诽不已的世家中人、旧士绅们也不肯错过这个讨好理由的机会,一篇篇高手写就的文章被他们递了上去,希望能够凭此获得新皇的青睐,从而恢复旧日的风光。
而跟随大军进入京城的越王也丝毫不肯落于人后,他也以大魏宗室的名义上表称如今大魏的气数已尽,新皇登基乃是天命所归,希望借此能够给自己换取一个安稳的下场;消息传到宫里,宅在武德殿里的福王忍不住破口大骂,这本来是他早就打算做的事情,没想到竟然被越王抢先了!
于是福王不敢怠慢,连忙从武德殿里出来,难得的出现在了朝会之上,向文武百官表明了自己的态度,福王先是回顾了一番李圭登基以来的诸多事端,再大大地称赞了一番李悠抵抗北虏、护佑中原百姓的功绩,然后又将自己贬低的一无是处,再三声明自己实在不是当皇帝的这块料子,理当将皇位禅让给李悠。
见到他如此识趣,绝大多数朝臣十分高兴,只恨不得当天就将李悠扶上宝座,只可惜如此重大的事情却不是仓促之间可以搞定的,该走的流程一样都不能少!李悠先坚决拒绝了福王的建议,以表明“不是我想当这个皇帝,是你们非要让我当”的态度。
虽然被拒绝了,但福王和众朝臣却谁也没有将其当做一回事儿,三揖三让的流程固然要走,但是该忙的事情也一样要忙,他们开始讨论起禅让仪式的各项流程来,但是在此之前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做,那就是把新朝的国号先定下来。
这取国号可是很有讲究的,不能随便乱起,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,按照中原的惯例,国号取名一般有这么几种途径:
其一,以来源地命名,诸如夏部落酋长启建国,以夏为国号。周酋长姬发灭商建国,以周为国号,秦的祖先为嬴姓,因养马有功被周封于秦地,故而以秦为国号。
其二,以封爵为国号,如隋的国号来自杨坚称帝前承袭其父杨忠的随国公之爵,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,遂以汉为国号,而唐国公就成了李渊为大唐命名的原因。
其三,以发迹地为国号,,辽太祖发迹地盛产镔铁,故该国第六代皇帝辽圣宗改国号为辽,象征国家如铁坚强。
其四,循谶语义,例如南朝时萧道成在取代刘宋登基称帝时接受了朝臣“金刀利刃齐刈之,今宜称齐。”的建议,以为齐可以压过刘宋故而以其命名;而金太祖认为“辽以镔铁为号,取其坚也,镔铁虽坚,终亦变坏,唯金不变坏。”为显示比辽更坚强,便以金为国号;清朝以水克火为理由取国号为清。
其五,以建国者姓氏命名,例如战国时的韩、赵、魏三国。
其六,尊崇沿袭,武则天、郭威等尊崇周礼,欲仿周制或因周朝延续长久而沿用周之国号,刘知远以汉高祖刘邦乃是自己祖先为理由以汉为国号等等。
因为有这些固有的规则,所以新朝的国号并不难取,李悠出身嘉州,爵位封号也是嘉州伯,所以嘉字就成了新国号的最热门选择;朝中几名饱读诗书的大学士率先站出来提出了以“嘉”为国号的想法,立刻获得了群臣的一致赞同。
李悠当然也不会在这种小问题上和他们闹别扭,而且中华、华夏之类的国号也实在是不符合现在的形势,所以就淡定的接受了这一建议,嘉朝将取代魏朝成为新的国号。
国号既然已经确定,那么接下来就该考虑年号的问题了,这次照旧是诸多文臣引经据典的争论了一番,提出了多个年号供李悠选择,因为李悠武功颇盛,所以在他们提供的选项当中,带“武”字的年号最多。
“我看这年号就唤作洪武吧。”李悠从他们提供的选项之中选择了一个自己较为熟悉的年号,以朱元璋驱逐蒙元恢复汉人江山的功劳,也算是没有辜负李悠。
国号和年号都确定了,那么剩下的事情就该群臣去按照惯例去操办了,接下来群臣开始了紧张的忙碌,要准备新皇登基的十二章衮服,要打扫皇帝居住的紫宸殿,皇后和后妃居住的后宫,给福王准备出宫后的居所,钦天监要选择禅让登基的良辰吉日,五城兵马司和皇城司负责维护京城的安全,千万别在这紧要关头出什么乱子。
边塞诸军也要日夜警惕,别让北虏和河东的蛮夷扰了李悠的登基大典,同时他们也在期待着李悠登基之后会给他们送上什么封赏。
接下来数日,李悠和福王又接连上演了两次相互揖让的好戏,最终在第三次之后李悠方才坦然接受了他禅让皇位的建议,这下子福王和朝中的文武百官才算彻底放下心来,随即李悠投桃报李分别册封福王和越王以公爵、侯爵的爵位,只要这两家人不闹出什么幺蛾子,李悠就会保他们一生清闲富贵。
钦天监的良辰吉日也已经选好,李悠登基称帝的日子定在了十日后,各项工作也已经接近完成,就等着时辰已到正式登基了。
王机、姚广孝等人本来还打算先发动手下的小官上表,然后自己再跟进,但是现在一看身份不下于他们的顾将子竟然不按套路出牌先下手了,于是再也顾不得原来的计划,纷纷争先恐后的将自己的劝进表递了上去。
钱骅、罗世绩、郑飞黄、江随云等人的使者在京中等候多时终于等到了期盼已久的消息,也连忙将自家上官的劝进表送入朝堂;就连那些对李悠腹诽不已的世家中人、旧士绅们也不肯错过这个讨好理由的机会,一篇篇高手写就的文章被他们递了上去,希望能够凭此获得新皇的青睐,从而恢复旧日的风光。
而跟随大军进入京城的越王也丝毫不肯落于人后,他也以大魏宗室的名义上表称如今大魏的气数已尽,新皇登基乃是天命所归,希望借此能够给自己换取一个安稳的下场;消息传到宫里,宅在武德殿里的福王忍不住破口大骂,这本来是他早就打算做的事情,没想到竟然被越王抢先了!
于是福王不敢怠慢,连忙从武德殿里出来,难得的出现在了朝会之上,向文武百官表明了自己的态度,福王先是回顾了一番李圭登基以来的诸多事端,再大大地称赞了一番李悠抵抗北虏、护佑中原百姓的功绩,然后又将自己贬低的一无是处,再三声明自己实在不是当皇帝的这块料子,理当将皇位禅让给李悠。
见到他如此识趣,绝大多数朝臣十分高兴,只恨不得当天就将李悠扶上宝座,只可惜如此重大的事情却不是仓促之间可以搞定的,该走的流程一样都不能少!李悠先坚决拒绝了福王的建议,以表明“不是我想当这个皇帝,是你们非要让我当”的态度。
虽然被拒绝了,但福王和众朝臣却谁也没有将其当做一回事儿,三揖三让的流程固然要走,但是该忙的事情也一样要忙,他们开始讨论起禅让仪式的各项流程来,但是在此之前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做,那就是把新朝的国号先定下来。
这取国号可是很有讲究的,不能随便乱起,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,按照中原的惯例,国号取名一般有这么几种途径:
其一,以来源地命名,诸如夏部落酋长启建国,以夏为国号。周酋长姬发灭商建国,以周为国号,秦的祖先为嬴姓,因养马有功被周封于秦地,故而以秦为国号。
其二,以封爵为国号,如隋的国号来自杨坚称帝前承袭其父杨忠的随国公之爵,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,遂以汉为国号,而唐国公就成了李渊为大唐命名的原因。
其三,以发迹地为国号,,辽太祖发迹地盛产镔铁,故该国第六代皇帝辽圣宗改国号为辽,象征国家如铁坚强。
其四,循谶语义,例如南朝时萧道成在取代刘宋登基称帝时接受了朝臣“金刀利刃齐刈之,今宜称齐。”的建议,以为齐可以压过刘宋故而以其命名;而金太祖认为“辽以镔铁为号,取其坚也,镔铁虽坚,终亦变坏,唯金不变坏。”为显示比辽更坚强,便以金为国号;清朝以水克火为理由取国号为清。
其五,以建国者姓氏命名,例如战国时的韩、赵、魏三国。
其六,尊崇沿袭,武则天、郭威等尊崇周礼,欲仿周制或因周朝延续长久而沿用周之国号,刘知远以汉高祖刘邦乃是自己祖先为理由以汉为国号等等。
因为有这些固有的规则,所以新朝的国号并不难取,李悠出身嘉州,爵位封号也是嘉州伯,所以嘉字就成了新国号的最热门选择;朝中几名饱读诗书的大学士率先站出来提出了以“嘉”为国号的想法,立刻获得了群臣的一致赞同。
李悠当然也不会在这种小问题上和他们闹别扭,而且中华、华夏之类的国号也实在是不符合现在的形势,所以就淡定的接受了这一建议,嘉朝将取代魏朝成为新的国号。
国号既然已经确定,那么接下来就该考虑年号的问题了,这次照旧是诸多文臣引经据典的争论了一番,提出了多个年号供李悠选择,因为李悠武功颇盛,所以在他们提供的选项当中,带“武”字的年号最多。
“我看这年号就唤作洪武吧。”李悠从他们提供的选项之中选择了一个自己较为熟悉的年号,以朱元璋驱逐蒙元恢复汉人江山的功劳,也算是没有辜负李悠。
国号和年号都确定了,那么剩下的事情就该群臣去按照惯例去操办了,接下来群臣开始了紧张的忙碌,要准备新皇登基的十二章衮服,要打扫皇帝居住的紫宸殿,皇后和后妃居住的后宫,给福王准备出宫后的居所,钦天监要选择禅让登基的良辰吉日,五城兵马司和皇城司负责维护京城的安全,千万别在这紧要关头出什么乱子。
边塞诸军也要日夜警惕,别让北虏和河东的蛮夷扰了李悠的登基大典,同时他们也在期待着李悠登基之后会给他们送上什么封赏。
接下来数日,李悠和福王又接连上演了两次相互揖让的好戏,最终在第三次之后李悠方才坦然接受了他禅让皇位的建议,这下子福王和朝中的文武百官才算彻底放下心来,随即李悠投桃报李分别册封福王和越王以公爵、侯爵的爵位,只要这两家人不闹出什么幺蛾子,李悠就会保他们一生清闲富贵。
钦天监的良辰吉日也已经选好,李悠登基称帝的日子定在了十日后,各项工作也已经接近完成,就等着时辰已到正式登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