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到古代当名士 第85节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齐王微有得色,颔首道:“那桩案子若查下去必定牵累无数,一个兵部尚书之职尚不足以弥平此祸。马尚书的亲故子弟为脱罪,必定找人弹劾桓佥宪,他祖父先已因罪辞官,又没内亲外友支持,如何撑过这无数明枪暗剑?宋先生虽有才华人望,可惜入朝不久,若无有力者相帮,也难救得了桓御史……”
  他只差没把“投靠我”三个字写在脸上,语重心长地说:“宋先生要早做打算哪。”
  宋时早从桓凌弹劾兵部时就知道他要得罪人,前些日子也跟桓凌分析过他要马党弹劾,甚或受周王连累获罪的可能。齐王所说的只是他们俩讨论过无数遍的东西,还不如他私下里对未来的考虑深入和悲观,即便这孩子消息再确实,也打击不到他。
  言官不能因言入罪,凡有人弹劾他,他们就能抓着这点反驳。再者如今他查这案子是当今天子的意思,只要天子还用他整肃纲纪,就不会叫人以莫须有之名弹劾倒他。
  至于以后,实在不行就叫桓凌赶紧辞官,他们俩满世界游山玩水,写几本游记、国家地理之类的书,说不定还能收进国家图书馆,比当网红可有出息多了。
  他心中平静,甚至能气定神闲地吟一句: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”
  齐王虽然年小,却也被这诗中厚重的爱国之情与不计个人生死祸福的大义震憾到,琢磨着诗句,一时竟忘了趁这机会与他拉近关系,让他依附自己门下。
  宋时站起身来,淡淡一笑,朝他拱拱手道:“承蒙公子关爱,宋时心领了。不过我幼年听一山中高士吟过这句诗,常记在心中鼓励自己,不敢稍忘。桓兄与我也是一般心意,既为国家做事,如何敢惜身呢。”
  他将袖子一抖,利落地起身告辞,吟着韩愈的《左迁蓝关示侄孙湘》下了楼。
  欲为圣明除弊事,肯将衰朽惜残年。
  齐王目送着他背影远去,深深叹了一声:“好豪情,本王倒没想到他一个讲道学、好南风的文人才子有这样的情怀。倒是我看低他了。”
  他身边的内侍问道:“殿下可要再追他回来?要么小的去送他一件信物?”
  齐王摇了摇头:“罢了,送了他也未必肯要……这些名士脾气清高,方才既没挑明身份,眼下本王也不好再唤他,你们这些人又当不得事。”
  他想着如何慢慢软化宋时,却听身边内侍抱怨:“这些文人真是事多,殿下如此纡尊降贵请他,他还拿起乔来,进门便叫撤了妓乐,又劝殿下换酒……”
  宋时最初叫遣散男娼时,齐王也觉得他辜负自己一番好意。但此时他对宋时印象正好,自然又换了想法,觉得他又不知道自家身份,能劝这些是体贴他的意思——
  毕竟宋时都从庙里拜出来了,有什么忌讳的?不过是怕他有忌讳。
  他不愿再听那些告状的,摆摆手喝了声“住口”,那几个小内侍便都闭上嘴,乖顺地斟酒布菜。用不多久,两个打听宋时消息的小太监便从门外求见,齐王唤他们进来,问他们宋时买的什么。
  买了五斤冬灰,二十斤石灰,听着香灰店掌柜说是过年做冬灰用的。但却不是送到他自家,而是旧日阁老府,如今桓佥宪的家。
  齐王吃了一惊:“他买的东西竟送到桓府,难不成他放着自己家不住,寄住桓府么?他们可都是当朝大臣……”
  从前他也听过龙阳、断袖,甚至还有什么“男皇后”的故事,可那也只是故事传说,从没见过两个做官的公然以夫妻相处的!
  那宋先生还到庙里求子?
  难不成他们同住一府,其实只是借了房子,私下里各有妾侍?
  齐王想不明白,他身边的内侍脑子倒快,转出一个思路:“方才殿下是在个算命摊子遇见他的,当时奴婢隐约听见摊主说要合什么八字……莫非他要娶妻?”
  他们二人年纪都不小了,娶妻生子倒是正道。
  齐王年纪虽小,却也是正在选妃的人,眼看着就能成亲,对这方面明白得很,思忖一阵便颔首轻笑:“这倒是好事!”
  他们娶妻生子之后,关系总不会还如从前两人同行同住时,到那时将桓凌与宋时分割开就容易得多了。
  他只要这位名重天下的三元才子辅佐,桓佥宪再好,也还是随他兄长一起离开朝廷中枢吧。
  他踌躇满志地吩咐:“宋先生买的那些灰叫他们不必送了,你们从宫中挑最好的加倍送去,就说是本王……不,只说张二与他一见如故,送些微物以表心意。”
  可惜他通名时险些说出一个“郑”字,不得已中途改口自称姓张,不然就报上母妃娘家的王姓,就好让舅父家的表兄们有借口上门拜访。
  也不知他成亲之后是要出宫建府,还是能像长兄当年那样留在宫里……三弟恐怕还要拖一年才能成亲,这一年若只留他在宫里,不知他们母子又要如何讨好父皇。
  他满腹心思地去到庙里,代他母妃为近日生病的贤妃祈福,又求了座小金佛像和几卷经书回去,到宫中交与德妃。
  德妃见了他便满面欢颜,将他带进内室歇息,屏退宫人,亲自拿手帕给他擦汗,心疼地说:“辛苦我儿了。不过如今你王兄外家失势,贤妃又被她那好儿媳气病了,咱们越发要善待他们母子,叫人挑不出错来,你父皇才喜欢。”
  齐王挑了挑眉,意气风发地答应着:“不消母妃多说,孩儿还不懂这些么?且不说这个,今日孩儿遇上了宋三元!他还真不似那些寻常腐儒,也不是那等一味诗酒风流的才子……怎么说呢,有胸襟、有胆量、有气节,无怪父皇喜欢!”
  他把和宋时相遇这一段经历给德妃讲了,说了宋时吟诗,又感慨了一句:“那桓佥宪敢检举周王外家,也是个‘苟利社稷,生死以之’的好官,可惜有那个王妃妹妹,将来……”
  德妃抿唇轻笑:“我儿想左了。不过是个出嫁女,怎能碍得家中兄长的事?”
  齐王抬眼望向德妃,她却含笑摇头:“昔日乐广曾言:‘岂以五男易一女’,他们桓家是出过阁老的人家,难道甘心子弟们埋没乡野?将来若是那位失势,不必别人说什么,他们桓家第一个要与那女儿了断关系,以免牵连子孙的。”
  不过他们倒要谢谢桓王妃,若没有她闹出“要嫁少年天子”之事,周王这皇长子的位置只怕依旧稳如泰山呢。
  作者有话要说:  “岂以五男易一女”现代文翻译,百度知道来的,原文见世说新语
  乐令(乐广)的女儿嫁给了大将军成都王司马颖,司马颖的哥哥长沙王(司马乂)在洛阳执掌大权,成都王要发兵攻打他。长沙王亲近小人,疏远君子。当时所有朝内的大臣都心怀恐惧。乐令本来就身负众望,加之和成都王的姻亲关系,就有很多小人在长沙王面前说他坏话。长沙王曾向乐令问及此事,乐令说:quot; 我难道会以五个儿子的性命换取一个女儿的性命吗?quot; 于是长沙王疑虑消除,不再猜忌了。
  成都王颖:司马颖,字章度,晋武帝司马炎的第十六子,封成都王。
  长沙王:司马乂,字士度,晋武帝司马炎的第六子,封长沙王。
  第134章
  离开酒楼之后,宋时四下顾盼, 远远看见那个挑着“铁口直断”帘子的算命摊, 却不敢再过去, 怕齐王派人跟踪他。
  这可真防不胜防,万一叫齐王知道他算子嗣, 岂不坐实了他偷偷跑出来求子了?他跟个男的搞对象,还到庙里算命求子,人家不得以为他是女扮男装……
  不对, 也可能怀疑桓凌是女的, 毕竟这年头都是女性为爱牺牲前程, 男的渣着呢。
  不管怎么说,他还是宁可少被人议论几句, 于是直接翻身上马, 拿出自己多年做基层工作练出的反侦察反跟踪技术, 七拐八拐, 甩下有可能跟踪他的太监们,到了西北玉虚观。
  和尚庙里不给算命, 道士算命却是本行。宋时到那观里不用开口, 先掏出银子往门口功德箱一放, 迎客的小道士便颇有眼色地问:“老爹是要做斋醮道场还是欲问卜算命?”
  这观里算命就跟国际知名的保健品厂家买保健品一样, 管他吃着管不管用, 看见牌子,家里老人就放心。宋时再没有了街边算命的挑剔,含笑答道:“正是要算算我命中几时得子, 却不知哪位仙师算得准?”
  小道士打了个稽首,便将他引到三清殿旁一处丹房,唤了声师伯,请房中一个仙风道骨的中年道士替他算命。
  那道士自称泉阳子,会解签、会算八字、推命盘、算六壬、解梅花易术,请宋时点一样算。宋时听着他介绍都头晕,便把生辰八字递过去,请他算自己何时才能得子。
  泉阳子左手姆指在那四指的指节上掐算,神情肃穆,一把清须微微颤动,算到后头,眉头已然拧成一团,悲悯地看了宋时一眼:“小道有一言,施主勿怪,施主命中……却无子嗣之缘。”
  ……等等这也能算出来?
  这真是算的还是为了让他花钱破解才这么说的?
  宋时听不懂他什么命宫什么四柱的,单刀直入地问那道士:“你真算出我命中无子?可有什么破解之法?花多少银子也行!”
  那道士摇了摇头:“小道并非外头那等为了骗人钱财故意恐吓人的卜相之士。施主命中的确无儿女缘分,但有失必有得,施主妻宫却好,有贤妻主持中馈,得这贤妻相助,亦有科场早中之相……”
  宋时越听越神,那颗唯物主义的心都险些被他动摇,以为这道士是小说里写的神算子,甚至还有点点担心他算出自己是个穿越者。
  他的手在钱袋上越抓越紧,那道士垂眸看着,神情越发飘渺出尘,微微一笑:“人生在世,哪得样样齐全?施主这命数已占尽世间八分好处,再求子嗣,便是强求,需得多做几场科仪以敬送子娘娘。”
  哦。
  不用了。
  宋时眼中的老神仙重新变成了卖保健品的,他从钱袋里掏出几块碎银放到桌上,只当是算命的费用,请那老神仙帮他算算合该哪年收养子女。
  命中无子的意思,是不是养个女儿好点?
  那道士却没想到他这么痛快就放弃了子嗣,宁可收养也坚决不做科仪,一时有些语塞。不过这财主不肯花大钱,还肯花小钱,也比不花的强,便重对着他的八字掐算了一阵,说道:“若是收养子嗣,倒没什么妨碍,不过公子如今正是文昌运极盛时,子嗣运数差些的怕当不得你的福运,读书上会差些,女儿家却不妨事……”
  宋时连连点头,满意地说:“那就好,我也觉着女儿好,女儿留在家里比嫁出去放心!”
  他一口气堵死了道长再要小儿八字来合的路,含笑问道:“道长可算准了我该何时收养孩子?”
  泉阳子道长轻轻点头,拿过一张帖子,在上头写下了“辛酉”二字:“干支逢辛酉便可行礼过继,施主自家斟酌便可。”
  辛酉两字年月日时都能配上啊。道长这意思就是随便想什么时候收养就什么时候收养吗?
  宋时拿着纸条回去,先回家缴了任务,跟父母兄嫂复述道长建议他收养侄女的事,还把“辛酉”两字的纸条拿出来给他们看。他大哥大嫂从此定下心,二哥二嫂却对着那纸条愁了许久,又觉得过继是好事,又舍不得亲亲的女儿从此叫他们伯父伯母。
  但若过继了连声父亲也不叫宋时,那还有什么父女之情呢?
  他们二人纠结着,宋时却在父母妻下大夸那道长算得准:他可不就是命中该得贤妻?得了贤妻辅导这些年,才中了三元,做了翰林编修,如今小日子也过得,家里也和美……
  哪儿来的贤妻?谁家领出来个媳妇比儿子还高?
  他爹一道哼声堵在喉头没哼出来,勉强道:“那道长既算得准,过继的事就这样吧,你侄女儿大几岁,离得开父母怀抱再说!”
  反正只有“辛酉”两字,挑个辛酉年、辛酉月、辛酉日、辛酉时还不都行?他儿子嘴上没毛,办事不牢靠,他得亲自去算一回,看这媳妇真有玉虚观道长说的那么好没有!
  他将纸条一塞,算宋时过了这一关,强留他在家住了一晚才放他回去。宋时转天从翰林院下班回到桓家,却收到了齐王送的温暖。
  替他收货的管事已把冬灰和石灰收进库房,各舀了一钵来给他看。一面依他说的往钵里加水,一面说:“大人之前交待的是一个王氏香檀铺的香灰、一个西窑厂的石灰,可那两家没来送,倒是来了几个着实豪奢的小厮,说是张二公子的家人,送了两大车灰来。”
  宋时低头看着草木灰和石灰,见冬灰加水后没有滚沸,显然没掺石灰;石灰粉又磨得细腻,加水后咕噜噜地冒泡,质量都不错,也就满意地点了头:“管他是谁家送来的,这两样东西质量不错就够了。那张公子我知道,昨天我去庙里时遇见的……”
  反正他当时也没说自己是王爷,还编了个张二的名字,连他外祖成国公王家也联系不到,宋时乐得不跟皇子连上关系,含笑答道:“他衣饰豪奢、行事洒脱放旷,张二这名字却又不似官宦人家的名字,应该是位少年侠士吧。”
  当代的侠士不虽然不似水浒里描写的那么多,也没多少能以武功出名的,但民间乃至文人官宦向往侠义的心也不死,并给“侠客”一词竖起新的概念——因为越来越多文人向往侠义精神,如今要当侠士已不需要武功高强,只要稍会骑射,能提剑舞一段,再肯仗义疏财的就算侠客了。
  譬如在另一条历史线上,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徐祯卿就曾给唐伯虎写文称“唐伯虎,真侠客。十年与尔青云交,倾心置腹无所惜”。难道还真因为唐伯虎武功高强么?
  疏狂任侠的精神最重要。
  桓管事一听这个“侠”字也心领神会:“原来是位少年侠客,怪道这么肯花钱,送来的两车灰小的验过,比咱们家从前用的还好……”
  说着忽然想起眼前这位爷姓宋,不能算他家的,连忙闭了嘴,偷偷看了宋时一眼。见他似乎没听清自己说的什么,方放下心,小心翼翼地说:“这东西无误,小的就安心了。那张大侠的童儿却没留下什么表记,小的不知如何谢他,还请宋大人示下。”
  宋时手里有了碳酸钾和氢氧化钙,哪儿还记得一个齐王,漫不经心地说:“回头再说吧,他们侠客都是施恩不望报的。你哪天去我订灰的店里把订金要回来就行。”
  张大侠既然做好事不留名,咱就成全他了,做出高锰酸钾他才能安心。
  当然高锰酸钾不只是治痔疮的良药,还能做土壤消毒剂,比石灰的消毒效果好,也不影响土壤酸碱度;能杀灭细菌、真菌,防治水稻、白菜等蔬菜病害;又能消毒鸡舍猪圈,减少流行病传染;还能杀死水生萍藻之类……
  当初他做土法农药时就眼馋高锰酸钾很久了,一直没得机会做,如今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了!
  先泡草木灰!泡完的草木灰水拿密实的草帘子滤掉杂质,再架上大锅煮干。从锅底刮出的结晶再泡水、再拿帘子滤杂质,再煮……
  前期工作他就起个领导带头做用,叫桓家拨出两个家人架起大锅煮吧。等滤个六七八回,碱面熬成雪白的碱饼子,他再亲自来配氢氧化钾溶液。
  晚上桓凌回到家时,便见家里浓烟滚滚,却是有人在一个偏院里架起柴灶煮水,煮得热气腾满一院,大十月天竟有了几分春日的气候。他顺着半空白雾柱指引走到那座院子门口,隔着月亮门往里看去,却见守着大锅看水的竟不是厨子,而是宋时。
  本朝第二位三元及的才子名家,简在帝心的宋翰林。
  在他家里烧大锅。
  夜色太深,火光映照着人脸,又有水雾隔着,有些看不真切。桓凌怕自己认错人,不自觉地揉了揉眼,眨清泪光再往里看——
  再看也还是宋时穿着深青色窄袖布衫,双手袖子高高挽到臂弯,身前还搭了一块上至胸口、下齐膝的长布头,不知怎么用细线系在身上,带着一群同样蒙着脸的家人烧锅。锅里腾起一柱白雾,像是在烧开水,水中却夹着些古怪的味道。
  他忍不住走到近前,叫了一声:“宋师弟?”
  外人面前,他还是要给足宋时面子,不肯轻易叫他的小名儿。
  宋时正在热火朝天地指挥人熬碱,不防听到桓凌叫他,蓦地抬头,透过雾气见到他朦胧的、难得显出几分迷惘脸庞。
  自从他长大后,罕有这么可爱的神情了。
  宋时不禁微微一笑,在围裙上抹了抹手,大步流星走到他面前,含笑问道:“师兄回来怎么不先回去换衣裳,跑来这院子里看我们熬碱?”

章节目录